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 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pg电子麻将胡了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 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 日期: 2024-10-24 文章来源: 阅读数: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 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pg电子麻将胡了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精准把握,也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促使了职业院校增强提升服务产业能力的紧迫意识,也倒逼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进一步体现“类型教育”特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进一步创新高职教育发展,聚焦学校智能制造特色,坚持技术引领,并跑产业,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从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转向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要求,围绕无锡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服务机电产品智能制造,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一是创新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学校以主持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为高起点,精准对接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出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大技术特征,打造数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5个专业群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形成了“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集群模式。并以高水平专业建设为统领,集成各专业群优质资源,应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资源集成优势,切实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cctv-1《新闻联播》报道了学校建设智能制造专业集群,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瞄准地方先进产业集群,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和路径,创新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联合推进,德育与技能、专业与创新教育融合,培养社会紧缺的双证实用型、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届毕业生高技能证书获取率达20.28%,比同类院校高5.3%,专业复合型人才比例超70%、创新创业型人才比例达15%,形成了多样化、多通道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技术技能职业教育路径,在校学生累计获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29项。

坚持技术引领,打通科技创新链路。创新要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来理解:科技创新是从无到有、“从0到1”,技术进步则是深化应用、“从1到n”。高职院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显然重点是助力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学校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形成服务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一是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学校适应装备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通过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集“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集成大平台。与施耐德、西门子、无锡透平叶片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聚焦制造智能化刀具自动化补偿、绿色加工工艺等关键技术,升级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打造学科科研实验室,建成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校企融合发展。近5年共建了8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6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教师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年均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200余家。二是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与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传授不同,它需要身体力行的“具身式”指导。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或不会开展科研创新工作,那么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以智能制造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积极引导推进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共建了10个省级研发中心和7个产业学院。同时聚焦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生产数字化系统筹研究方向,建设了3个千万元级研究所。依托稳定的团队和平台,学校申获国家级虚拟仿真基地、国家级职业院校“双师型”基地,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标准16项。

坚持科教融汇,营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生态。理顺与职业院校“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能够凸显跨界、融合、生态属性的“类型教育”特质。中办 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打造专创融合、科创结合的产教协同办学新路径。一是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牵头成立无锡市智能制造与物联网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国云智物联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机械行业工业软件与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以机制为关键、资源为要素,充分利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政府与行业企业的影响力,加强高职院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校地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的科教创新区片建设,搭建多类型协同创新平台,推进区域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破解应用技术难题,转化科技成果。近5年,学校申获国家自科、国家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0多个、师生授权专利近3000件,实现专利技术转让转化426项,累计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万元。每年为无锡企业完成140多个技术开发项目。二是服务区域企业“智改数转”。学校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体作用,促进学校专业教师供给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探索区域产业协同合作新机制,为汇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探索“平台、项目、技术、资源”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与无锡市滨湖区、常州武进区等地方政府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联合无锡市特有的“湖湾院所联盟”,共同实施政产学研“三进”工程,聚集区域高校科技人才带成果、技术和团队“进园区、进街道、进企业”,并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改中心,成立无锡职院梁溪创新与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市技术交易市场滨湖分中心,打造一支具有较强执教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双师四能型”教师队伍。近5年,累计签订横向科研项目858项,单体超过千万元项目2个,实际到账经费1.32亿元。

(作者:周桂瑾,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网站地图